宋?赵恒:皇帝想要什么女人得不到!
汉?曹操:虽然孤觉得三十出头的女人更有韵味,但是儿子的妻子孤还是不会起觊觎之心的。
汉?张绣:放屁!什么三十出头的女人,你倒不如首接说是别人的妻子!
汉?关羽:哼!关某记得,曹说过要把杜夫人让给我的!最后也没有兑现承诺。
汉?曹操:杜夫人实在美貌,我就留下来了,实在不忍心让她跟着你们颠沛流离啊!
汉?秦宜禄:滚!你们都给我滚!杜夫人是我的妻子!
汉?曹操:我这个时候,你己经死了,你妻子儿子都在我府上哈哈哈哈哈!
汉?秦宜禄:我定要杀了你!
三国?诸葛亮:你归降曹操了,后又降我主,然后又反悔,被张飞将军所杀!
秦宜禄:......不管!就要立志杀他!
“反正杨玉环就这样,经过一系列操作,从王妃升级成了皇宫的贵妃娘娘。开元结束,盛世也到了尾声,时间来到天宝年。”
“李隆基逐渐骄奢淫逸起来,对后宫的赏赐不计其数,户部郎中王鉷投其所好,就想方设法苛剥百姓取悦李隆基,导致朝野内外怨声载道。他每年都上供额外钱一百亿缗放于内库,用来让李隆基挥霍,还说这些钱都是租庸调以外的钱,与国家的经费没有关系。”
唐?李世民:哼!这就是所谓的“没有关系”!
“李隆基也不问这些钱的来源,反正不用白不用,他觉得王鉷能够富国,更加喜欢他。升他为御史中丞,京畿采访使。”
汉?刘彻:一个奸臣上位了,计数,后面肯定还有。
明?朱元璋:主要就是俩人。
隋?杨勇:有俩就挺多了,如果是在百官之首的相位,估计一个就能搅的够呛,再多来点大唐恐怕乱的更快。
徐白:“嘿,猜对了,就是宰相。”
“贤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,奸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。这个人物有着‘口蜜腹剑’的名号,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被皇帝所重视的人,他都要想尽办法将其除掉。他还收买皇帝身边的人,掌握皇帝的一举一动。”
“他本身就比较奢靡,上行下效官场风气败坏,形成李林甫党派,朝政被少数人垄断。也就是他推行‘重藩将’的政策,提拔安禄山、高仙芝等少数民族将领,边将权力膨胀”
“天宝西年,李隆基心心念念的杨贵妃终于入了宫,开始了‘从此君王不早朝’。”
宋?范仲淹:云鬓花颜金步摇,芙蓉帐暖度春宵。
明?刘三吾:春宵苦短日高起,从此君王不早朝。
宋?赵煦:后宫佳丽三千人,三千宠爱在一身。
秦?扶苏:这写的真好,肯定是大唐的某个诗人写的。
唐?白居易:扶苏公子,这是我写的长恨歌。
唐?魏征:我怎么感觉你在夸他们两个人的爱情,皇帝为了美人,早朝都不上,还三千宠爱在一身!
唐?白居易:额....这个只有几句话,不全的。
“李隆基为了她可谓是费尽心力,安排了700多个人专门给她做衣服。还八百里加急将岭南的荔枝送到长安,只为让他们两人能吃上新鲜的荔枝。两人吃在华清宫避暑过冬,李隆基为杨贵妃扩建海棠汤,专供其沐浴。”
唐?白居易:春寒赐浴华清池,温泉水滑洗凝脂。侍儿扶起娇无力,始是新承恩泽时。
唐?杜牧: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。
唐?李世民:你tm的,八百里加急是这么用的??!朕真是想去你那把你抓过来使劲打一顿,把你脑子里的水给你打出来!
汉?曹操:简称给你做开颅手术。
李隆基:嘶.....头疼起来了,幸好天可汗爷爷来不了。不然我死定了!
唐?李白:借问汉宫谁得似,可怜飞燕倚新妆。
汉?刘询:看到赵飞燕就想起那逆孙刘骜!
唐?李隆基:赵飞燕远远不及朕的玉环。
汉?刘骜:你放屁!
汉?刘彻:刘骜!你滚犊子!
“李隆基的奢靡之风越来越盛,大臣、贵族、宗室为了巴结皇帝,从杨贵妃的喜好入手。”
“族兄杨国忠,也因为杨玉环在官场平步青云,坐上了宰相的位置。姐姐们也得到了好处。所谓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,描述杨家很形象了。”
“大姐被封韩国夫人,三姐虢国夫人,八姐秦国夫人,在京师赐了宅邸,可以自由出入宫城。其他的兄长也有封赏,做了朝中高管。杨氏一族一跃而起,权势滔天。”
宋?欧阳修:姊妹弟兄皆列土,可怜光彩生门户。
唐?白居易:千言万语,化作长叹矣。
“杨国忠,前期攀附李林甫,打压政敌,构陷太子集团,两人相互利用。后期杨国忠野心膨胀,与李林甫争夺相位,甚至还在李隆基面前借口李林甫罪行,李隆基也逐渐失去了对李林甫的信任。”
“后来李林甫去世,一开始还有荣誉在身,但没多久,杨国忠就联合安禄山等人指控李林甫谋反,李隆基下令削了他的官爵,抄没家产,棺木也被劈开,将陪葬品尽数取出,又以庶人礼下葬。子孙也因为这流放岭南。”
“杨国忠在李林甫死后成了宰相,身兼40余职,掌握财政军政大权,独断专行,甚至还干预官员任免。还与太子争权,屡兴大狱排除异己。”
唐?李亨:唉,父亲打压我,让杨国忠跟我争权。
宋?赵匡胤:玄武门之变。
唐?李世民:朕真是服了你们了。你们有那能力,有那条件去搞另一次玄武门吗?天天脑子都在想什么!!
明?朱棣:李隆基估计是怕李亨搞玄武门把他囚禁了,李亨是怕李隆基把他也给杀了。李隆基用李林甫杨国忠估计是来对抗太子的,结果搅吧搅吧把自己陷在杨贵妃那里了,把大唐也搅乱了。
唐?李隆基:你懂朕。
唐?李世民:这不是你脱罪安史之乱的理由!
汉?刘彻:就是!学学朕,下罪己诏,说不定还会好那么一丢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