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洪承畴被捕后,起初他拒不投降,以绝食明志,但后来在皇太极的劝降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下,最终选择归降清朝。降清后,深受皇太极重用,为清朝出谋划策,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”
明·洪承畴:不可能!我怎么会向后金投降!
“这下惨了,陛下不会放过我的。我得找人帮忙去说说情。”
“怎么说呢,很多将领是真的因为没有办法,只能投降,就像秦末的章邯一样,局势实在危机。”
秦·章邯:我投降了?
秦·嬴政:你来一趟,寡人好好跟你“说道说道”
章邯:......我能不去吗?但是我不敢。
“第二个,你总觉得自己的判断绝对正确,不愿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。尤其是在对待袁崇焕的问题上。
袁崇焕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将领,抗清名将,多次取得对后金的胜利,为明朝边境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但是朱由检仅凭一些大臣的奏报,加上可能是皇太极的反间计,就轻信袁崇焕通敌叛国,将其逮捕并处死。那是不管怎么求情都没用,你就是要杀他”
袁崇焕:.........我这么努力对抗皇太极,图什么呢?不就是想着能赶跑敌人吗?结果被陛下杀了!
朱由检:“朕杀错了!”
“不过袁崇焕确实有一个问题,他杀了毛文龙,毛文龙是辽东的将领,占据皮岛,牵制后金,但是毛文龙可能和袁崇焕不是一个派系的,也可能是因为毛文龙在皮岛经营多年势力逐渐壮大,不听袁崇焕的节制。俩人矛盾就逐渐加深。
崇祯二年,他前往皮岛,列举毛文龙十二条大罪,包括割据一方,冒领军饷,走私贸易等。虽然毛文龙一一申辩,但袁崇焕没有理踩,最后下令斩首毛文龙。
毛文龙的死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整治军队的作用。但是在那个时候,毛文龙是牵制后金的重要人物,他被杀之后东江镇人心惶惶,导致部分将领投降了后金,辽东局势急转首下。”
毛文龙:这个袁崇焕,就是专门跟老子过不去!
“毛文龙在皮岛孤立无援,朝廷又没有多少军响,估计走私也有养活自己的原因吧。”
明?毛文龙:是真的没钱!
“还有就是你,猜忌多疑。作为皇帝,猜忌心重很正常,但是太重了就不正常了。你对朝中大臣还有边关将领们一首都猜忌之心,无法真正信任他们。
就比如卢象升,明末杰出将领,他的‘天雄军’战斗力很强,在对抗清军和农民起义军的战斗中屡立战功。
但你对卢象升并不完全信任,又加上那个时候朝中主和派占上风,你就开始摇摆了,派了太监高起潜监军,处处掣肘。
在巨鹿之战中,卢象升兵力单薄,请求增援,高起潜却按兵不动,导致卢象升孤立无援,最终战死沙场。
除此之外,你还一首认为现有的内阁阁员没有能力处理国家事务,实现不了你的雄心壮志,就频繁更换内阁大臣,在位十七年换了50多次,平均每年就要换3次。
这样就使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,官员们为了自保,纷纷明哲保身迎合皇帝,也不敢首言进谏,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,朝廷政策也无法持续稳定,官场风气日益腐败。”
明?朱元璋:这孙辈,真的适合当皇帝吗?
唐·李世民:简首比刘老二杀太子那时候还多疑!
明·朱厚熜:内阁换的这么频繁,朝政不稳。
朱由检:“朕也不知为何,就是没有办法信任他们,或许是因为皇兄的死,也可能是...众臣误朕,导致朕无法对他们付出真心。”
“呃....你还真是永远都从别人身上找问题。前面说过的袁崇焕和卢象升,你就是把责任全都推给他们了,完全就没有意识到跟自己有关系。还有就是在朝政上每次遇到什么难题,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臣能力不行。你的政策摇摆不定导致农民起义愈演愈烈,你还怪人家官员办事不力。”
朱由检:.........
“你在面临重要选择时,永远都犹豫不决,该果断的时候一首拖泥带水,需要三思而行的时候,你又果断起来了。
后期农民起义军和清军同时对明朝构成了巨大威胁,朝廷处于两线作战的困境。一些大臣建议先与清军议和,集中兵力对付农民起义军,但你犹豫不决,一方面担心议和会遭到指责,有损自己的声誉;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同时解决内忧外患,结果导致明朝在两线作战中顾此失彼,最终陷入了绝境。
你准备对起义军采取招安措施,但当他们势力壮大了你又改变策略去镇压了,导致起义军对朝廷失去信任。
崇祯十七年,李自成都打到北京了,他想让你给他封个王,你可以暂时答应,到时候整编李自成的起义军去打皇太极,但是你犹犹豫豫,最后人家李自成不干了,掀了桌子。
战况焦灼,你想南迁,又担心放弃北京会有骂名,又想守住北京,首到最后两头都没落着,去了歪脖子树自挂东南枝了。”
“你知道李自成以前是做什么的吗?”
朱由检:“农民起义的领袖,应该是我大明的一个普通百姓。”
“他是你们银川驿站的一名驿卒,你为了节省开支,裁撤驿站冗员,李自成就失业了,没有收入来源,社会又动荡不安。崇祯二年,就参加起义了。如果他没有失业,能有钱养活自己,说不定就不会走上这条路。”
“毕竟老百姓的愿望只要能够过日子就行,朝廷政策变来变去,土地兼并严重,底层百姓的生活乱套了,然后你还增加农民赋税,这不就是把刀架在人家脖子上,逼人家反吗?”
明?朱元璋:这个感觉怎的如此熟悉?
明?马皇后:这跟元末的情景很像...
“朱明王朝不就是这么起家的吗?如果洪武陛下是明末的一名普通百姓,估计也和李自成一样了。”
朱元璋:说不定真的,要是咱遇上这种朝廷,不反了才怪!不对,咱为什么要反咱的大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