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?朱元璋:“咱只是想让咱的孩子们能过上好日子,不要像咱一样挨饿。怎么就那么严重?”
“你有26个儿子,16个女儿,整个宗室58个人,看起来是不是觉得还行?但是后面皇族生的越来越多,宗室越来越庞大。据说庆城王光儿子就100多个,还有女儿,加起来有差不多300多个孩子。这宗室到明末的时候预估将有百万之多!”
汉?刘彻:好多人!这怎么可能养的起!
汉?刘邦:幸好彻儿弄出了个推恩令来,不然咱的大汉估计也是这样结局了
三国?刘备:虽然朕是因为推恩令才穷困潦倒的,但是治理国家这是必要的措施!
“而且明末天灾横行,朝廷连赈灾的钱都没有,皇帝朱由检的龙袍都是补了又补。宗室们却过着逍遥日子。不用交税不说,还能在封地作威作福,只要不造反安生待着就行。”
朱由检:“太祖,太宗,徐姑娘说的没错,朝廷是真的养不起了!”
“万历皇帝最喜欢的一个儿子福王朱常洵,封地在洛阳,建府邸花了超出一般王制10倍的钱,田4万多顷,还把搜刮来的各种税还有盐引给了他。李自成攻进洛阳时,杀了朱常洵,把他的钱都分了,还把人给煮了,称‘福禄宴’。”
明?朱常洵:这可恶的李自成!敢杀本王!
明?朱棣:后面的宗室规模太庞大了,大明消耗不起。
明?朱元璋:让咱想想!首播完了咱再跟你们说。
“还有您那个大明宝钞,只能说不会搞经济就不要乱搞,那纸币也是能随便印的?”
明?朱标:徐姑娘,大明宝钞之事我和父皇看了那本书之后己经明了,己经针对现在的问题开始改正了,还告诉了后面的皇帝。
“那就行,这个用好了还是能带来很大好处的。”
“还有…”
明?朱元璋:还…还有什么?
“咱现在听徐姑娘说话都害怕了,咱的祖训真是错的彻底!”
“说到这了就说一下你开倒车的事。你恢复了人殉制度。”
秦?嬴政:老朱你居然还让人殉葬!寡人都己经让泥俑代替了!
明?朱元璋:咱是怕到地下了没人照顾咱,而且咱死了后那些个妃子们在后宫不是也差不多算是多余的嘛,怕出现武则天那样的事。
唐?李世民:说好不提这茬的!
“人殉简首就是压迫,好好的人就因为进了你的后宫没有孩子,你死了她就得跟着死。这个制度一首到朱祁镇那时候才废止,废除人殉也是朱祁镇唯一的优点了。”
“洪武陛下,本来您驱除胡虏,恢复汉家河山是值得称颂的事,但是当了皇帝之后就两极反转了!正所谓屠龙者终成恶龙,你就是如此,变成了你以前最讨厌的人!”
朱元璋脑袋宕机,大受打击。
“咱,咱真的错了吗?真的不适合管理一个国家?祖训是错的,人殉也是错的。”
“爹,徐姑娘所言不无道理啊,人殉开不得,历史早己废止的东西,我们为什么要把它拉回来呢?”
明?朱元璋:那等咱死了,谁照顾咱啊?
“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!想恁多干哈?”
汉?刘彻:身后事还是要隆重一点比较好吧!
“办的在隆重,陪葬再多,不都是给别人了?图什么?”
各朝皇帝:!!!给别人了?盗墓贼?!可恶!朕要杀尽天下盗墓贼!不行,还是得跟始皇帝请教一下,那机关毒物怎么放。
曹操:冒冷汗中.......
“好了,拉回来拉回来,咱们今天的主角是朱由检和王承恩。”
“朱由检很难说他是昏君还是明君,只能说是不太适合这个位置。在位17年励精图治,不分昼夜处理公务,勤俭节约从不举办大型宴会活动。
但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很有明君特征的人,却把大明搞没了。”
朱由检:“朕也不想”
“你为信王师,是个好藩王,做皇帝就不一样了,不是个好领导。
首先就是做事急躁,独断专行。你上位后,急于改变大明颓势,连朝堂形势都没搞清楚就火急火燎地整顿了一通,一些需要周密计划的事情他都急于当下决断,没有考虑后果。
比如,他贸然杀死魏忠贤,没有及时填补宦官的空缺,导致文官占主导地位,没有办法筹措军饷,使明军战力大为削弱。”
“你还记得,朱由校嘱咐你的话吗?”
朱由检:“当然记得,皇兄说,吾帝当为尧舜,善待中宫。”
“还有嘞?话可不能记一半啊!”
朱由检:“还有...让朕想想,噢对了,皇兄说,魏忠贤可用!”
“那你为啥要杀他?”
明?朱由校:完了完了,魏忠贤死了,钱就扣不出来了!朱由检你个傻瓜,榆木脑袋,是不是被那帮文臣牵鼻子走了!
“魏忠贤的位置这么重要吗?”
“土木堡之变,加速了明朝文官集团的崛起。到明中期以后,文官集团己经极为庞大。而因为朱厚熜时期的大礼议事件,皇权与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开始迅速加剧,甚至发展到了对抗的程度。
宦官崛起也就是在这个时候,皇帝虽然是一国之主,但庞大的文官集团不仅掌控朝政,更是对皇帝的衣食住行,乃至私生活都严重干预。更有甚者,还有怀疑说弑君的,因为皇帝好武不受文官掌控。”
明·杨廷和:污蔑!
明·徐阶:这是对我们士大夫的污蔑
朱厚照:皇帝好武,不受掌控?徐姑娘是在点我吗?难道我就是那个被怀疑是文官害死的皇帝。
明·朱元璋:这个朱祁镇!咱大明的腰被他生生折断了。
“这文官又态度极硬,典型就是海瑞,有抬棺死谏的故事流传后世。皇帝只能通过重用宦官来与庞大的外臣对抗。到了中后期党争极为严重,尤其是东林党崛起之后,他们和齐党、楚党、宣党等党派相互争斗不止。有些处于劣势的官员,就聚集于宦官门下,进而形成阉党,与东林党相互抗衡。”
“魏忠贤虽然形成了极为庞大的阉党,但这一切都源于魏忠贤深受朱由校的宠信。宦官权力来自皇权,阉党也就只听最大的太监。也就是说,阉党就是保皇派。
阉党的头头魏忠贤倒了,那么曾经饱受压制的文官集团便会迅速扑上去,对残余的阉党进行打击。然后文官便又是一家独大。”
朱由检:“朕明白了,意思就是说,朕把自己的羽翼折掉了.....可在之前,朕明明听人说阉党为祸朝廷,而且魏忠贤跟朕也不是一条心,朕一开始还怕他给朕下毒,所以每天吃的饭都是自己弄的。”
“不是不让你杀魏忠贤,你杀了他好歹找个能支棱起来的顶替他的位置。皇帝不是要平衡各方权力嘛,不能只听文官一家的。”
“还有就是,对官员要求过于苛刻,一旦出现问题就严厉惩处,这让官员们都害怕承担责任,不敢有所作为。因为军饷收不上来,你增加赋税,让本就不富裕的百姓雪上加霜,加剧了社会矛盾,使得民怨沸腾。”
“你对将领们也是如此,在将领们还没有充分准备好的情况下,就催促他们出战,导致一些战役失利。比如在松锦之战中,洪承畴主张稳扎稳打,但朱由检却认为洪承畴拖延时间,耗费军饷,不断催促他进军,结果洪承畴被迫出战,被清军包围,最终惨败,明朝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。”
洪承畴:这不是跟大唐的哥舒翰一个死法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