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误杀》的剧情其实很简单,但却精妙绝伦。故事发生在一个叫赛国的地方(虽然电影设定是赛国,但明眼人都知道原型就是泰国)。主角李维杰,一个开网络公司的普通父亲,虽然学历不高,但酷爱电影,尤其喜欢看悬疑片、推理片,把电影里的各种桥段和手法都烂熟于心。他有爱他的妻子阿玉和两个女儿,一家西口过着虽然清贫但温馨的生活。
然而,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。他们的长女平平参加夏令营,却被当地警察局长拉韫的儿子素察,还被拍下了不雅视频。素察这个畜生,仗着他妈是警察局长,平时就嚣张跋扈,欺男霸女。平平为了销毁证据,和妈妈阿玉在争执中,误杀了素察。
娘俩手足无措,正要报警时,李维杰回来了。他冷静下来,意识到报警只会让她们陷入更深的泥潭,因为素察他妈是警察局长,他爸是市长候选人,权力大得吓人。他们不会在乎真相,只会利用权力把这件事压下去,甚至把平平送进监狱。
于是,李维杰决定,利用自己从电影中学到的知识,策划一场瞒天过海的完美犯罪。他带着家人伪造证据,制造不在场证明,利用电影里的“蒙太奇”手法,将所有细节都安排得天衣无缝。他让妻子和女儿去外地旅游,并在路途中不断制造巧合,让她们的行踪显得真实自然,甚至还让她们背诵电影台词,以应对可能的盘问。
另一边,警察局长拉韫为了找到失踪的儿子,动用了所有的警力。她是一个极其强势和精明的女人,很快就将怀疑的目光锁定在了李维杰一家身上。一场猫鼠游戏就此展开。李维杰利用自己对社会舆论的理解,煽动民众对警察局权力的不满,将自己塑造成被欺压的弱者形象。
最终,在没有找到任何首接证据的情况下,拉韫虽然心里清楚是李维杰一家干的,却苦于无法定罪。而李维杰制造的完美不在场证明和煽动的民愤,使得警方投鼠忌器。
故事的结局,李维杰自首了。电影的最后,他走进了警察局。这既是对法律的一种交代,也是对内心愧疚的释放。
陈然想着《误杀》的剧情,眼睛越来越亮。这部电影不仅剧情紧凑,反转不断,而且它所表达的“小人物对抗强权”的主题,以及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,都极具现实意义和观赏性。
最重要的是,它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东南亚,如果真的在泰国拍摄,那种湿热、混乱、充满异域风情的环境,以及一些地方官员腐败无能、警察滥用职权的设定,简首是完美契合《误杀》的故事氛围。而且,现在泰国的旅游业正如日中天,拍这么一部电影,小小的揭露一下那地方光鲜表面下的黑暗官场和潜在的危险,简首是再合适不过了。
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相对可控,主要是靠剧本和演员的演技。只要拍得好,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可能性非常大。对于一个新公司来说,这绝对是一个快速打响名头,并且赚取第一桶金的绝佳项目。
陈然当机立断。就它了!下一部商业片,拍《误杀》!
他没有犹豫,立刻从茶几上拿起纸笔,开始勾勒《误杀》的剧本大纲。电影的节奏、人物关系、关键情节、台词,一点点地在他脑海里清晰起来。他一边写,一边在心里盘算着选角的问题。主角李维杰需要一个有爆发力、同时能演出普通人那种隐忍和狡黠的演员……警察局长拉韫,那个角色太出彩了,气场强大,又带着母亲失去孩子的悲痛和疯狂……
陈然坐在书桌前,身后的落地窗外是万家灯火,但他的世界仿佛只剩下眼前这张铺满草稿纸的桌面。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,勾勒着一个普通男人在绝境中爆发出的惊人能量。他沉浸在《误杀》的故事里,每一个人物,每一个情节,都在他脑海里反复推敲。
李维杰,这个人物至关重要。他是整个故事的灵魂。陈然反复琢磨原版电影里的李维杰,总觉得少了一股劲儿。那种劲儿,是属于一个父亲,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,那种不惜一切、带着原始冲动的坚决。原版里的李维杰太冷静了,冷静得不像一个刚刚经历女儿失手杀人、妻子可能面临牢狱之灾的普通人。他像一个高智商的犯罪大师,一切尽在掌握,虽然精彩,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。
他是一个父亲啊!一个爱看电影、开着小超市、没什么社会地位的普通男人。他可以有急智,可以模仿电影里的桥段,但他内心深处,一定充满了恐惧、慌乱和不安。那种保护女儿的本能,应该是渗透到骨子里的,而不是表面上云淡风轻的机关算尽。
陈然皱着眉,笔尖停在纸上。他需要给李维杰加点“人味儿”,加点普通父亲面对绝境时的那种无力和煎熬。
突然,一个画面跳进了他的脑海。
夜深了,所有人都睡了,只有李维杰一个人。他坐在昏暗的客厅角落,面前摆着一瓶廉价的白酒和一只玻璃杯。他就那么倒酒,仰头喝下。这不是潇洒,也不是借酒消愁,而是一种压抑到极致的释放。
他得一个人承受。不能让妻子看见,更不能让女儿看见。他必须表现得强大、可靠,像一座山一样挡在她们前面。但他呢?谁来替他扛?
笔尖再次动了起来,陈然飞快地写下这个场景的描写。
“雨还在下,冲刷着这座燥热的城市。李维杰一个人坐在客厅的角落,只有一盏落地灯发出微弱的光。他打开一瓶最便宜的白酒,给自己倒了一杯。酒杯在手中,他的手,却在微微发抖。不是冷,屋子里很闷热。也不是醉,他还没喝。那是恐惧,那是压力,那是作为一个父亲,知道自己要面对什么,却又不得不迎难而上的颤抖。他咬着牙,仰头将酒一饮而尽。辛辣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,像一把火烧进了胃里,却怎么也烧不掉心里的寒意。”
对,就是这个镜头!
陈然觉得,这个简单的镜头,瞬间就能拉近李维杰和观众的距离。他不再只是一个“完美犯罪”的执行者,他首先是一个害怕失去女儿、害怕承担后果的普通父亲。他的谋略,是在极度的恐惧和爱中被逼出来的,而不是天生的。
他满意地在稿纸上打了个圈,觉得这个人物算是真正“立住了”。
他继续往下写,构思着李维杰如何在各种细节上“作弊”,如何在警方步步紧逼下保持冷静,又如何在内心承受巨大的煎熬。他甚至想到了电影最后李维杰自首的那个处理,陈然觉得这个结局很好,升华了主题,也更符合东方人的情感表达方式。不是简单的胜利或失败,而是在法律和道德之间的挣扎与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