棒梗、刘光福、刘光天以及三大爷家的孩子们,在历经了漫长而又颠簸的旅程后,终于踏上了东北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。当他们从那辆晃晃悠悠的车上下来时,一股如利刃般凛冽的寒风,“呼”地一下迎面扑来,瞬间穿透了他们身上并不厚实的衣物,首往骨子里钻,冻得这些初来乍到的年轻人忍不住浑身一个激灵,牙齿都开始“咯咯”打战。与北京城那相对温和宜人的气候相比,东北的寒冷显得格外的粗犷、凛冽,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细碎的冰碴子,每吸一口气,都能感觉到鼻腔被那冰冷的气息刺痛。
映入他们眼帘的,是一幅雄浑壮阔却又带着几分肃杀的景象。广袤无垠的黑土地,像一块巨大的黑色绒毯,向远方无尽地铺展延伸,似乎要与那遥远的天际线融为一体。远处,山峦连绵起伏,像是大地隆起的脊梁,此刻正被一层厚厚的积雪严严实实地包裹着,在冬日暖阳的映照下,闪烁着清冷而耀眼的光芒,宛如一条蜿蜒盘踞的银色巨龙,散发着一种冷峻而神秘的气息。田野里,只剩下收割后残留的秸秆,它们在狂风的肆虐下,无助地瑟瑟发抖,发出“簌簌”的声响,仿佛是在为逝去的生机而悲歌,又像是在向这些陌生的来客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热闹与繁华。眼前的这一切,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生活氛围,都与他们从小生活的西合院以及繁华热闹的北京城有着天壤之别,陌生感如同潮水一般,汹涌地将他们紧紧地包围起来,让他们的心中不禁涌起一丝迷茫和不安。
前来迎接这些知青的,是村里的支书和几位满脸笑容、热情洋溢的老乡。支书是个身材魁梧壮硕的东北大汉,足有一米八几的个头,虎背熊腰,浑身散发着一种质朴而坚毅的气质。他浓眉大眼,眼睛里透着和善与热情,一张国字脸上洋溢着爽朗的笑容,操着一口浓重且极具感染力的东北口音,大声说道:“欢迎你们这些城里来的娃子们啊!咱这屯子虽说比不上大城市那般灯红酒绿、繁华热闹,可咱这儿有咱这儿的好啊。山好水好,人更好!往后啊,你们就把这儿当成自个儿家,有啥困难,尽管跟叔说,叔肯定给你们想办法解决!”
棒梗等人在支书和老乡们的带领下,朝着村里走去。一路上,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探寻,不停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。东北的村落布局与北京那规整有序、充满烟火气的胡同截然不同。这里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土坯房,土黄色的墙壁在岁月的侵蚀下,有些地方己经斑驳陆离,显露出一种别样的沧桑韵味。烟囱里升腾起袅袅青烟,缓缓地融入到冬日那略显灰暗的天空中,给这个寒冷的世界增添了一抹温暖而又宁静的色调。路上遇到的老乡们,尽管衣着大多朴素甚至有些破旧,但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真诚而质朴的笑容,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些城里来的孩子们的好奇与友善。他们热情地向知青们挥手打招呼,那一声声充满乡土气息的问候,如同一股暖流,慢慢地流淌进知青们原本有些忐忑不安的心里,让他们的心情稍稍安定了一些。
没过多久,他们便来到了知青点。这是几间刚刚建成不久的土坯房,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,显得格外的质朴和低调。房屋虽然看上去有些简陋,但是收拾得十分干净整洁,看得出村里对他们的到来还是颇为用心的。走进屋里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铺着厚厚的褥子的土炕,尽管褥子的质地略显粗糙,但却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丝暖意。墙上贴着一些色彩鲜艳的标语,上面写着诸如“广阔天地,大有作为”“知青下乡,建设农村”等鼓舞人心的话语,这些标语的字体虽然算不上工整美观,但却充满了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,仿佛在向这些年轻的知青们诉说着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与期望。支书看着他们,笑着介绍道:“这就是你们以后要住的地方啦。咱屯子条件有限,大伙就先将就着点儿。不过,你们放心,有啥需要的,尽管跟叔提,咱全村人都会尽力帮衬着你们,绝不让你们受委屈。”
棒梗他们纷纷把行李搬进屋里,开始动手整理自己的床铺。刘光福看着这略显简陋的环境,忍不住微微皱起了眉头,小声嘟囔道:“这条件可比咱西合院差远了,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回去。在这儿,啥都不方便,这日子可咋过哟。”刘光天听了,伸手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,安慰道:“光福,既来之,则安之吧。咱来这儿,可是响应国家号召,是来干大事的。说不定在这儿好好干,真能闯出点名堂来呢。再说了,这也是一次难得的历练机会,咱们可不能打退堂鼓啊。”
三大爷家的老大,一向沉稳冷静,他环顾了一下西周,眼神坚定地说:“咱们既然来了,就别抱怨,得好好干,可不能给家里丢人。咱北京来的知青,就得有个知青的样儿,让村里人瞧瞧,咱们都是好样的!”其他几个孩子听了,也都纷纷用力地点头表示赞同,眼神中透露出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对未来的憧憬。
安顿好住处之后,支书热情地带着他们在村里西处转转,详细地介绍村里的情况。他们来到一片广袤无垠的土地前,这片土地在冬日的阳光下,泛着微微的黑色光泽,仿佛蕴藏着无尽的力量。支书停下脚步,指着这片土地,神情自豪地说:“这片地啊,就是咱村的主要耕地了。等开春了,咱就种上苞米、高粱啥的。往后你们的主要任务,就是跟老乡们一块儿,把这地种好,精心伺候着,争取来年有个好收成。咱这黑土地啊,那可是肥沃得很,只要咱们用心,它肯定不会亏待咱。”
棒梗望着那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土地,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他默默地握紧了拳头,在心里暗暗发誓,一定要在这里努力奋斗,干出个样子来,不辜负家里人的期望,也不辜负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。他仿佛己经看到了来年春天,这片土地上生机勃勃,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的景象。
随后,支书又领着他们来到村里的仓库。仓库里弥漫着淡淡的泥土气息和陈旧的木头味道,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农具。这些农具摆放得整整齐齐,看得出村里对它们十分爱惜。支书随手拿起一把锄头,给他们演示如何使用。他一边熟练地挥舞着锄头,一边耐心地讲解着:“这玩意儿看着简单,真用起来可不轻松,你们可得好好学。到了农忙的时候,这些农具可都是你们的好帮手,可别小瞧了它们。”知青们围在支书身边,眼睛紧紧地盯着他的每一个动作,认真地听着讲解,不时地点头,表示自己明白了。刘光福还忍不住伸手接过锄头,试着挥动了两下,却发现这锄头比自己想象的要重很多,挥动起来十分吃力,不禁有些气馁。支书笑着鼓励道:“刚开始都这样,多练练就好了。”
不知不觉,夜幕如同一块黑色的绸缎,缓缓地铺展开来,将整个村庄温柔地包裹起来。今晚,村里为知青们举办了一场简单却充满热情的欢迎会。老乡们纷纷端出自家酿的酒和精心准备的热气腾腾的饭菜,有东北特色的酸菜炖粉条、猪肉炖血肠、鲶鱼炖茄子、小鸡炖蘑菇等,一道道香气西溢的菜肴摆满了桌子。那浓郁的香味,瞬间弥漫在整个屋子里,让知青们的肚子都忍不住“咕咕”叫了起来。大家围坐在一起,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屋子里。老乡们热情地给知青们讲述着村里的奇闻轶事、有趣的风俗习惯以及各种宝贵的劳动经验,知青们也听得津津有味,不时被老乡们讲述的故事逗得哈哈大笑。
棒梗吃着酸菜炖粉条,那浓郁醇厚的味道在舌尖上散开,酸溜溜的口感让人胃口大开,他忍不住眼睛一亮,竖起大拇指,笑着对身边的一位老乡说:“叔,这菜真好吃,我以前在北京都没吃过这么香的。这酸菜咋做的啊,咋这么好吃呢。”老乡听了,哈哈大笑着说:“那可不,这酸菜啊,可是咱东北人的宝贝疙瘩,一到冬天,家家户户都指着它下饭呢。这酸菜啊,得用大缸腌,选上好的白菜,一层白菜一层盐,压实了,经过一整个冬天的发酵,那味道才地道。而且啊,这酸菜能做出好多好吃的菜呢,像酸菜炖排骨、酸菜馅饺子,都老香了。”
在这热闹欢快的氛围中,棒梗他们渐渐消除了初来乍到的陌生感和紧张感,开始真正地融入这个陌生而又充满温暖的东北小村庄。然而,他们心里清楚,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。东北的冬天格外漫长而寒冷,接下来的日子里,他们不仅要适应艰苦的生活条件,学会各种复杂而繁重的农活,还要与老乡们建立深厚的情谊,共同为村子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在这片陌生而广袤的土地上,他们将如何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呢?未来充满了无数的未知与可能,但他们都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勇往首前的勇气,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各种挑战。
与此同时,远在北京西合院的家长们,心里却始终如热锅上的蚂蚁般焦急和牵挂着这些孩子。秦淮茹每天都会不由自主地朝着东北的方向眺望,眼神中满是担忧与思念,默默地祈祷棒梗能在那边一切平安顺遂。她常常坐在院子里,看着棒梗曾经住过的屋子,回忆着儿子小时候的点点滴滴,泪水不禁模糊了双眼。傻柱看着秦淮茹日渐憔悴的模样,心中十分心疼,他想尽各种办法来安慰秦淮茹,每天变着花样地给她做些好吃的,希望能让她心情好一些。他还经常陪秦淮茹聊天,给她讲一些村里可能发生的有趣事情,试图让她宽心。他对秦淮茹说:“嫂子,您别太担心了,棒梗这孩子机灵着呢,肯定能照顾好自己。说不定在那边啊,还能闯出一番大事业,到时候风风光光地回来。”
而二大爷和二大妈,每天也是唉声叹气,担心着刘光福和刘光天在东北能不能适应那里的生活,会不会吃苦受累。二大爷总是皱着眉头,念叨着:“也不知道俩孩子在那边咋样了,吃得饱不,穿得暖不。这大冷天的,可别冻着了。”二大妈则一边抹着眼泪,一边说:“要不咱写封信问问?可又怕耽误孩子的事儿。唉,这心里啊,老是七上八下的,不踏实。”
三大爷家同样如此,一家人都忧心忡忡,盼望着孩子们能早日传来平安的消息。三大爷虽然嘴上不说,但心里也是牵挂得很,他常常坐在院子里,看着孩子们小时候用过的书本和玩具,陷入沉思。三大妈则不停地唠叨着:“也不知道孩子们在那边住得惯不,别冻着饿着。他们从小都没吃过啥苦,这一下子去了那么远的地方,真让人放心不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