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
手机阅读
手机扫码阅读
使用手机扫码阅读

第54章 惊雷乍起

开局一个碗,结局一条绳 龙九歌 4982字 2025-07-01 19:16

建文元年(1399年)的盛夏,应天城在仁政的暖风中似乎沉醉未醒。蠲免的诏书墨迹未干,采访使的车轮尚在西方官道上扬起尘土,重农兴学的政令刚刚在州县扎根。年轻的建文皇帝朱允炆和他的核心辅臣——齐泰、黄子澄、方孝孺——正踌躇满志地勾勒着“三代之治”的蓝图。然而,千里之外的北平城,一场足以撕裂帝国、颠覆一切新政理想的惊雷,正在沉闷的暑热中酝酿。

七月初五(公历8月6日),北平的天空阴云密布,空气凝滞得令人窒息。燕王府内,气氛却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。燕王朱棣,这位在塞北风霜和沙场血火中淬炼出来的藩王,终于撕下了最后的伪装。面对朝廷步步紧逼的削藩,尤其是齐泰、黄子澄力主先削最强的燕藩,以及北平布政使张昺、都指挥使谢贵奉密旨调兵围困王府、图谋逮捕燕王府属官的危急关头,朱棣以惊人的魄力发动了反击。

一场精心策划的“鸿门宴”,张昺、谢贵踏入燕王府即被伏兵斩杀。燕王府护卫迅速控制了北平九门。城内忠于朝廷的军队群龙无首,或被击溃,或被迫归降。一夜之间,北平易主!

七月初六(8月7日),北平城头,“靖难”的大旗在猎猎狂风中骤然竖起!

燕王府端礼门前,朱棣顶盔掼甲,立于高台之上,身后是如林的长矛和炽热的目光。他面向集结的将士,声音洪亮如钟,却又字字泣血,宣读着他的“靖难”檄文:

“我太祖高皇帝、孝慈高皇后嫡子,国家至亲!受封以来,惟知循分守法。今幼主嗣位,信任奸回(指齐泰、黄子澄等),横起大祸,屠戮我家!我父皇、母后艰难百战,定天下,成帝业,其封建诸子,藩屏国家,积累深固。然奸臣齐泰、黄子澄包藏祸心,蠧害骨肉!我皇考、皇妣创业艰难,封建诸子,欲其藩屏国家,磐石宗社。然幼冲之君不察,为奸臣所惑,先削周王,又欲削我!此等奸恶,我之举兵,所以诛讨奸恶,扶持社稷,保安亲藩!非反也!此乃《皇明祖训》所言‘朝无正臣,内有奸恶,则亲王训兵待命,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’!今予遵祖训,奉天靖难,以清君侧!尔等将士,当戮力同心,共除奸佞,以安宗社!”

“清君侧!靖国难!”

“清君侧!靖国难!”

山呼海啸般的呐喊瞬间点燃了北平城!朱棣巧妙地将矛头精准地对准了齐泰、黄子澄,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被逼无奈、为维护太祖祖训和宗室安全而起兵的“忠臣孝子”,而非叛逆。他高举“靖难”大旗,宣称自己是在履行《皇明祖训》赋予亲王“清君侧”的神圣权力。这面旗帜,极具迷惑性和煽动力,不仅凝聚了燕藩上下,更在天下藩王和部分对建文激进削藩不满的势力心中投下了涟漪。

靖难之役,这决定大明王朝命运的西年内战,以北平城头的惊雷之势,正式爆发!

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,飞越关山,重重砸在了应天城的奉天殿上。朱允炆手中的奏报几乎掉落,清俊的脸庞瞬间血色尽失。齐泰、黄子澄更是如遭雷击,他们虽知燕王必反,却未料其动作如此迅猛狠辣,更未料其竟能如此迅速地控制北平全城,并打出如此冠冕堂皇的旗号!方孝孺面色凝重,他理想中的仁政画卷,被这突如其来的血腥战火无情撕裂。

初期的力量对比,看似朝廷占据压倒性优势:

兵力:燕王朱棣起兵时,首接掌控的军队仅十万余人,且主要限于北平一隅。而建文朝廷掌握着全国大部分领土和资源,常备军力三倍于燕军(约三十万以上),并可源源不断地从南方富庶省份征调兵员粮草。

领土与经济:朝廷控制着帝国的核心区域和绝大部分经济命脉,拥有无与伦比的战争潜力。燕王仅有贫瘠的北平和附近少数州县,资源匮乏,后勤补给线漫长而脆弱。

国际支持: 甚至连邻邦朝鲜的国王李芳远,都公开表态支持建文朝廷讨伐“叛逆”的燕王。

道义(表面):朝廷占据中央正统名分,代表天子讨伐不臣。

然而,冰冷的数字和表面的优势,掩盖不住致命的软肋:

核心差距:统帅与军队素质。朱棣,这位久经沙场、深谙兵法的马上亲王,其领导才能、战略眼光、决断魄力以及在军中的威望,远非生长深宫、毫无实战经验的朱允炆可比。燕军主力,尤其是其精锐的骑兵和朱棣一手带出来的王府护卫,是在与北元残部长期作战中磨砺出的百战之师,战斗力强悍,号令统一,忠诚度高。反观朝廷大军,虽数量庞大,但承平日久,缺乏实战经验,将领多是洪武朝后期提拔,能力良莠不齐,且指挥体系混乱。朱允炆本人优柔寡断,常受齐泰、黄子澄等文臣掣肘,前线将领动辄得咎,难以施展。

战略失误与内部松懈:朝廷在战争初期严重低估了燕王的决心和能力,未能集中优势兵力给予致命一击,反而分兵多处,给了朱棣各个击破的机会。同时,建文新政的宽仁之风,在战争状态下显露出其另一面:吏治的松懈和对武将的猜忌开始显现。朝廷内部并非铁板一块,削藩本身也引起了部分藩王和勋贵旧臣的隐忧与不满,为日后埋下了隐患。

“清君侧”旗号的蛊惑性: 朱棣的政治口号极具迷惑性,使得部分不明真相或对朝廷新政(尤其是激进削藩)心存疑虑的地方势力态度暧昧,甚至暗中观望或提供便利。

战争的齿轮一旦转动,便以冷酷的规律碾过一切理想。建文元年秋冬,战火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蔓延。燕王朱棣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燕军的强悍战斗力,主动出击,连续在真定、白沟河等地击败或重创朝廷派来的耿炳文、李景隆等大将率领的数十万大军!耿炳文这位硕果仅存的老将败退,李景隆更是丧师辱国,一溃千里!

胜利的天平在铁与血的碰撞中悄然倾斜。燕军越战越勇,缴获大量军械粮草,实力不断壮大。而朝廷方面,损兵折将,士气低落,“朝廷军孱弱”的传言不胫而走。更致命的是,连续的失败和朝廷中枢的指挥失措,开始瓦解前线将士的斗志和对胜利的信心。许多将领在战败或绝望之际,选择了倒戈投降燕王!这些降将不仅带去了宝贵的兵力,更带去了朝廷内部的虚实和部署,如同蛀虫般啃噬着建文朝廷的根基。

奉天殿内,最初的震惊和愤怒,逐渐被焦虑和无力感所取代。朱允炆清瘦的身影在龙椅上显得愈发单薄。齐泰、黄子澄的眉头紧锁,争论不休,却拿不出扭转乾坤的良策。方孝孺忧心忡忡,他鼓吹的仁政在战争的绞肉机面前显得苍白无力。殿外,建文元年的秋风吹落黄叶,带来阵阵寒意。北平的“靖难”旌旗,如同一片巨大的阴影,正缓缓而不可阻挡地,向南覆盖而来。三年的漫长血战与帝国的悲剧命运,才刚刚拉开帷幕。

错乱章节催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