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日后,怡亲王起兵的消息如阴霾般迅速笼罩上阳。公主连日来留宿皇宫,与诸位大臣日夜商讨应对之策,整个上阳城都被紧张的氛围所充斥。暮辞这段时间也仿佛销声匿迹,我猜想他必定是全身心投入到上阳的军事部署与出征筹备之中。近期所有事情的发展,表面上看似乎都在按照预先的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着,然而,我心底却始终萦绕着一丝难以言说的不安,总觉得这一切顺利得有些超乎寻常。
因着怡亲王叛乱一事,公主今夜依旧留宿皇宫。难得今日空闲,我吩咐下人在院子中央安置了一把椅子,慵懒地躺于其上,享受着片刻的闲适。阳光有些刺眼,我顺手拿起手绢轻轻盖在脸上,闭目养神。来到上阳已然一个多月,思绪不禁飘回玉山。想起当初在书院遭遇刺杀的那批人,自我来到上阳之后,便如同人间蒸发般没了消息,不知是已然放弃,还是因我身处公主府,有所忌惮而暂未行动。
昨日,我与上阳玉山书院的联络人见了面,将我与暮辞、扶桑共同商议的想法告知了他,叮嘱他们提前做好准备,迎接来年的上阳科考。同时,我还修书一封给玉山的白老,请他安排一批无伤阁的弟子前来,毕竟战场凶险万分,多些医师随行,总归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不少将士的性命。正思索间,身旁忽然传来熟悉的声音:“三日后我便要随韩樟出发了。”我轻轻拿开脸上的手绢,抬眼望去,来人正是暮辞。我微微点头,轻声问道:“一切都准备好了吗?”暮辞缓缓蹲下身子,与我平视,目光中透着关切:“差不多了,你在这府中,凡事也要多加小心。”我坐直身子,神情认真地看着他,诚挚地说道:“平安归来。”暮辞的脸色柔和了几分,轻声回应:“嗯,放心。”自上次“汤勺令”之后,我们之间的交流似乎变得少了起来。自上次我提及对清衡的感情,从那之后,每次见面,他欲言又止,而我也着实不知该如何化解这份尴尬。其实,我又怎会不明白暮辞的心意,只是感情之事,向来错综复杂,难以言明。
气氛一时有些凝固,为了打破这份沉默,我赶忙找话题说道:“三日后就要出征了,你和韩樟将军可有接触?接下来的日子,你们可要朝夕相处了。”暮辞神色一正,认真说道:“近日与韩樟将军多有往来,他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将才,为人光明磊落,兼具勇略与智谋。”我思索片刻,又道:“这段时间,你不妨找机会劝服韩樟将军,如此出众的人才,若能为公主所用,日后必定是一大助力。”暮辞点头表示认同,可随即又面露难色,想到韩樟那倔强的脾气,不禁有些头疼。我见暮辞神色变化,便明白他心中的担忧,只能轻声安慰:“此去征途漫漫,未知之事甚多,凡事不可操之过急,慢慢来吧。”暮辞听后,微微颔首。
恰在此时,门口匆匆走进一名护卫,对着暮辞恭敬行礼后说道:“公主有请公子前去议事。”暮辞闻言,便准备离去。临行前,他深深地看了我一眼,目光中满是深情与坚定,说道:“等我回来。”我回以他一个温柔的笑容,轻声答道:“好。”
三日后,黎明前的黑暗尚未完全褪去,上阳城外的校场上已然弥漫着一股肃杀的气息。猎猎军旗在风中肆意舞动,发出“呼呼”的声响。十万大军整齐列队,那一片片冰冷的盔甲在熹微晨光的映照下,闪烁着冷峻的光泽,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战斗的残酷。韩樟与暮辞身着威武的戎装,英姿飒爽地挺立在阵前。
韩樟身材魁梧壮硕,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,给人一种沉稳可靠的感觉。他的眼神坚毅如铁,透露出久经沙场的果敢与从容。此刻,他手持长枪,目光如炬般扫过麾下的万千将士,声音洪亮地高声喊道:“兄弟们!那怡亲王狼子野心,叛国起兵,妄图颠覆我南临的大好社稷,将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!今日,我们奉公主之命,踏上这征程,定要将逆贼一举歼灭,护我南临太平!”将士们被他的话语所鼓舞,齐声高呼,那声音震天动地,“荡平逆贼!保我南临!”的口号响彻整个校场,久久回荡在众人耳边。
暮辞骑在一匹毛色鲜亮的枣红马上,身姿挺拔如松,尽显英气。他望着眼前士气高昂的军队,心中感慨万千。此次出征,意义非凡,不仅是为了平定叛乱,更是为了守护心中那份坚定的信念,以及远方那深深的牵挂。他转头看向身旁的韩樟,语气谦逊地说道:“韩将军,今日能与您并肩作战,实乃在下之荣幸,还望将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多多关照。”韩樟爽朗地大笑起来,笑声中透着豪迈与畅快:“公子客气了!早就听闻公子才智超群,有你相助,何愁那叛军不平!”
随着一声清脆而有力的军令响起,大军正式开拔。整齐的马蹄声如密集的鼓点,踏破清晨的宁静,扬起漫天尘土。队伍宛如一条黑色的巨龙,向着叛军盘踞的方向蜿蜒前行。百姓们听闻军队出征平叛的消息,纷纷自发赶来相送。他们站在道路两旁,眼中满是对军队的期盼与信任,那目光仿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,给予将士们无尽的鼓舞。
我与公主登上城墙,极目远眺。公主一脸担忧地凝视着那匹枣红马上的暮辞,眼神中满是母亲对儿子的牵挂。只见她双手虔诚地合十,轻声喃喃自语:“愿我儿平安。”我亦在心中默默祈祷,轻声默念:“愿暮辞平安归来。”此刻,城墙上的风轻轻拂过,带着丝丝凉意,却吹不散我们心中对他们深深的祝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