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
手机阅读
手机扫码阅读
使用手机扫码阅读

第174章 传国玉玺

短视频大乱炖,古人懵逼了 晨拾 4482字 2025-04-30 06:51

【鼎腹内壁上铸有 “后母戊” 三个字的铭文,字体笔势雄健,形体丰腴,笔画的起止多显峰露芒,间用肥笔。“母戊” 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,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。】

【经检测分析,后母戊鼎含铜 84.77%、锡 11.64%、铅 2.79%,与战国时期成书的《考工记?筑氏》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。】

【据推算,铸造该鼎需要使用 20 余块外范,所用矿石当在 4000 千克以上,所用金属料总重达 1200 公斤左右,需要上百人乃至几百人协同作战,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。】

---“这鼎是一个老头从自家祖坟里挖出来。”

---“那他要是不上交有什么后果?”

---“你该问他为什么要挖自家祖坟。”

---“这鼎先是被郭沫若定为“司母戊鼎”,不过据后来考证才改成了“后母戊鼎。””

“唉~”

“这又是为什么?”

程咬金好奇的问道:“这司和后明显开口方向不同啊!这也能混淆?”

尉迟恭寻思道:“没准儿是工匠刻反了,你看这'司'字向右开口,'后'字向左,但若锈蚀模糊,那也不好辨认。”

听到这话,一旁的魏征忍不住说道:“礼器哪有刻反一说。”

“司” 字在甲骨文中可以表示 “祭祀” 的意思。”

““后” 字有 “君主”“王后” 的意思,“后母戊” 即商王的母亲戊,这样的解释更符合商王为母亲铸造鼎的史实。”

“而且,从青铜器铭文的语法和用词习惯等方面来看,释读为 “后母戊” 更为合理。”

魏征抚须道:“想必是一开始后人搞错了其中的含义,不过即便叫司母戊鼎,那也能说得过去。”

......

与此同时,光幕继续道。

【之前说的八种国宝都是现存的宝物,还有两种国宝若是找到,则更为珍贵。】

【一:传国玉玺】

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获得和氏璧,命玉匠将其雕琢成玉玺,规定只有皇帝用的印章独称为 “玺”,因此被称为 “秦玺”“秦受命玺”,又因专用玉材质制成,也被称为 “传国玉玺”。】

【后来,隋文帝改称为 “受命玺”。】

【武则天改为 “受命宝”。】

【唐玄宗改称 “承天大宝”。】

“取的什么破名!”

嬴政冷哼一声,宽大的袖袍猛地一甩:"什么'受命宝'、'承天大宝',简首俗不可耐!"

他修长的手指重重敲在案几上,震得竹简哗啦作响:"朕的传国玉玺,上刻'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',何等气魄?这些后世帝王,竟将如此重器唤作'宝',与妇人首饰何异?"

李斯见状,连忙上前一步:"陛下息怒,后世之人,怕是难及陛下万一之格局。"

"格局?"

嬴政冷笑一声:"朕看是气数尽了!一个帝王,连玉玺的名号都要改来改去,可见其心志不坚。"

蒙恬忍不住插话道:"陛下,或许唐人是觉得..."

"觉得什么?"

“觉得'宝'字更显贵重?可笑!玉玺乃国之重器,当有吞吐天地之势,岂能以市井俚语称之?"

他起身踱步到殿门前,望着远处巍峨的咸阳宫:"朕的玉玺,要的就是这份'受命于天'的霸气,但后世这些帝王,连个名号都要改得这般小家子气,真是令朕不忿。"

【秦之后,玉玺归于刘邦,成为 “汉传国玺”。】

【西汉末年,王莽篡汉,逼迫汉室交出传国玉玺。当时的太后愤怒之下,将玉玺摔在地上,导致玺身崩缺一角。随后王莽让匠人用黄金将摔坏的玉玺一角镶补起来,从而有了 “金镶玉玺” 的说法。】

【尽管手艺精巧,但玉玺终究留下了缺角之痕。】

“混账!”

嬴政大怒:“朕的玉玺乃是和氏璧所制,天下一绝!岂是这等俗物可以玷污的?!"

“还有这倒霉娘们儿!知不知道玉玺代表着什么?能摔吗!”

李斯战拱手道:"陛下息怒......后世之事......"

"住口!"

嬴政厉声打断,他死死光幕:"你们不懂...这玉玺上刻着'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',是大秦万世基业的象征!"

"金镶玉......金镶玉......这是在告诉天下人,朕的江山...终究还是缺了一块啊..."

说到这儿,嬴政立马下令道:“传朕旨意,即日起,玉玺必须由三班禁卫轮流看守。再命宫中巧匠打造紫檀宝匣,内衬蜀锦,外裹鲛绡。"

他的手指轻轻抚过腰间佩玉,声音低沉得可怕:"朕要让这传国玉玺,永远......完好无损。”

【除此之外,王莽还在玉玺上刻上 “大汉永业” 西字。】

“......还......刻字?”

嬴政仰在龙椅上,无奈的摇头道:“玉玺.....不干净了。”

【曹魏代汉后,魏文帝曹丕为了证明自己得位正统,派人在传国玉玺肩部刻下隶字 “大魏受汉传国玺”】

【魏晋之际,司马炎即位为帝,获得传国玺。】

【晋怀帝永嘉六年,玉玺被前赵刘聪俘获,后又归后赵石勒,石勒在右侧加刻 “天命石氏”。】

“呵呵。”

嬴政一脸无语的看着光幕。

“这玩意儿再多传几代,怕是就花了。”

“到时候谁还能看出这是传国玉玺来?”

“都什么毛病!”

“一点素质都没有!”

“喝!tui!”

【隋文帝一统华夏,传国玺入隋宫。】

【隋炀帝被杀后,萧后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。】

【唐初,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,刻数方 “受命宝” 等聊以。贞观西年,传国玺归于李唐。】

【唐末,朱全忠废唐哀帝,夺传国玺,建后梁。】

【后李存勖灭后梁,传国玺转归后唐。】

【后唐清泰三年,石敬塘引契丹军作乱,后唐皇帝李从珂携带传国玺自焚,传国玺从此失踪。】

【此后虽有多次 “传国玺现世” 的传闻,但多被认为是赝品。】

......

错乱章节催更!